調動各類社會資本更好地響應“碳達峰、碳中和”國家戰略目標,引導和促進更多資金投向電動汽車領域,是一項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舉措,將賦予汽車行業綠色發展與技術革新的內生動力。汽車充電設施,是保障電動汽車推廣使用、落實綠色交通目標的重要基礎和關鍵環節,但目前充電需求和供給矛盾普遍突出,原因在于:
一是電動汽車數量與充電樁數量仍不匹配,雖然近年來兩者均有大幅增加,但截至2021年底,全國范圍車樁比例約31,充電設施不能滿足當前需求;
二是充電站布局不盡合理,投資建設存在選址不科學的問題,由于地價差異、相互競爭、盲目擴張等原因,導致部分樁站使用率極低,沒有發揮作用;
三是缺乏穩定高效的盈利模式,場地租賃成本、設備成本、電力施工成本、運營維護成本普遍較高,而營業收入也不能準確預測,增加了投資收益的不確定性,當前為搶占市場份額而采取的微利甚至虧損的模式,不是良性發展的長久之計。
本文首先梳理電動汽車行業相關政策和市場發展情況,分析以居民小區為發力點開展充電設施投資建設的可行性;然后提出商業模式,搭建投資建設模型,以北京地區已投運的6座典型居民小區充電站為例進行分析;最后,給出未來投資建設的建議與展望。
1.1 電動汽車市場發展情況
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統計,2021年全國新能源汽車產銷分別完成354.5萬輛和352.1萬輛,同比增長159.5%和157.5%,市場滲透率達到13.4%。12月,新能源汽車產銷分別完成48.8萬輛和49.8萬輛,從8月開始已經連續5個月產銷量在30萬輛以上,并逐月增加。新能源乘用車約占94.7%,新能源商用車約占5.3%。
截至2021年底,公安部統計全國新能源汽車保有量為784萬輛,同比增長59.25%,目前總量占汽車總量的2.6%。
從新注冊登記情況看,2021年全國新注冊登記新能源汽車295萬輛,同比增加178萬輛,增長151.6%。近五年,新注冊登記新能源汽車數量從2017年的65萬輛到2021年的295萬輛,呈高速增長態勢。
政策方面,國務院辦公廳提出到2025年新能源汽車新車銷售量達到汽車新車銷售總量的20%左右,在技術創新、產業生態、融合發展、設施體系、開放合作、保障措施等6個方面提出指導意見。商務部辦公廳為推廣新能源汽車消費,鼓勵限購地區號牌指標數量配置向新能源汽車傾斜,鼓勵消費者購置新能源汽車,在充電、通行、停車等使用環節給予綜合性獎勵。
“十四五”工業綠色發展規劃提出壯大綠色環保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快發展包括新能源汽車在內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帶動整個經濟社會的綠色低碳發展。
綜上所述,電動汽車數量的增長態勢還會繼續,而且就目前僅占汽車總量的2.6%來看,增長的時間和幅度都不會小,這意味著服務于電動汽車的充電設施數量也需要大幅增長。
1.2 充電設施市場發展情況
據中國電動汽車充電基礎設施促進聯盟統計,截至2021年底,全國充電設施累計數量約261.7萬臺,約為新能源汽車保有量的三分之一。1~11月,全國充電設施增量70.4萬臺,約為同時期新能源汽車銷量的23.3%,充電設施的增速遠遠趕不上新能源汽車的增速。一方面充電設施數量仍然不足,另一方面由于選址、布局不合理的原因設施使用率低,整體導致出現供需矛盾、充電不方便、充電焦慮的問題仍然沒有得到有效解決。
政策方面,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能源局提出新建居住社區要確保固定車位100%建設充電設施或預留安裝條件,優化城市公共充電網絡建設布局,加強車網互動等新技術研發應用,加強充電設施運維和網絡服務。在財稅金融支持方面,加強大功率充電、車網互動等示范類設施的補貼力度,創新利用專項債券和基金等金融工具,重點支持充電設施及配套電網建設與改造項目。
綜上所述,充電設施存量不足,增速也不夠,為支撐電動汽車的便捷使用,國家將會繼續投入更大的力量推動充電設施建設,市場前景廣闊。
居民小區是充電站的典型應用場景之一,但目前社會資本不夠重視居民慢充的商業模式和回報率,并不愿意投資小區充電站。相比而言,更愿意投資交通方便的商業綜合體附近的公共充電站,而且以快充設備為主。
其實居民小區充電站有其天然的優勢:從使用情況分析,小區用戶需求穩定,站址貼近用戶,不繞彎路,方便省心,而且晚上回家充電、早上滿電出發,非常符合人們的生活習慣,充電設施使用率有保障;從建設難度分析,小區物業解決了居民充電難的問題,可減少投訴,具有內生動力,相比于私人充電樁不好管理與存在安全隱患的問題,更支持集中充電,而且場地租賃費用往往比商業地段便宜很多,成本較低。從經濟性分析,夜晚充電執行的是谷段電價,約是峰段電價的三分之一或是平段電價的二分之一,居民更愿意選擇晚上充電。
所以,對于投資方來講,小區充電站具有投資規模小、建設難度小、使用率有保障等優勢,特別是大量的老舊小區,由于業主無固定車位、物業安全管理要求、電源容量不足等原因無法安裝個人充電樁,更加適合集中建設小區充電站。
因為充電難題關系民生,在支持小區充電設施建設方面更是有大量的政策支持。北京市城市管理委員會提出嚴格落實新建小區配建要求,要嚴格執行配建或預留充電樁的比例要求,要將充電樁配建納入新建住宅項目整體工程驗收范圍。加大老舊小區公用充電樁配建力度,市住房城鄉建設委要將補建停車位及充電樁納入老舊小區綜合整治基礎類項目。
創新居住社區充電服務商業模式,鼓勵充電運營企業或居住社區管理單位接受業主委托,開展居住社區充電設施“統建統營”,統一提供充電設施建設、運營與維護等有償服務,提高充電設施安全管理水平和綠電消費比例。國家發展改革委、住房城鄉建設部提出摸排小區民生設施缺口情況,在編制老舊小區改造方案時,將充電樁等民生設施作為重點內容優先改造。
3.1 商業模式
小區經營性電動汽車充電站由社會資本投資,主要包括充電設施及平臺、電力設備及主材、施工、場地租賃等,負責充電站的前期協調、施工建設、運行維護,并按照充電量收取充電服務費。
充電設施及平臺廠家收取服務費的一定比例作為平臺使用的費用,并給設備提供長期質保。這種與服務費掛鉤的模式有助于刺激設備與平臺廠家持續提供良好服務。
小區物業的場地租賃費用是靈活可調的。如果是小區意愿更強烈,租賃費可以省去;如果是投資方意愿更強烈,可以支付固定費用或者按照服務費的一定比例作為租賃費。后者效果更好,有助于刺激物業加強管理,減少油車占位等影響使用率與用戶體驗的情況發生。
運營方面,充電設備臨時性故障由物業人員現場處理,永久故障聯系廠家解決,營業收入與利潤分配都可由充電平臺自動完成。
3.2 投資收益分析
本文以北京市通州區6座已投運的小區經營性電動汽車充電站為樣本,對其運營情況進行分析。充電站投資與建設情況見表1。
表1 充電站投資與建設情況
1)投資分析
用表1數據對式(1)做二元線性回歸分析,擬合平面如圖1所示。
圖1充電站投資與設施數量及電源點距離
2)收益分析
經營性小區充電站的充電費用由電費與服務費構成,其中電費部分轉交給電力公司,服務費部分屬于投資方,是項目的實際收益。服務費按照與充電量成正比的方式收取,每千瓦時電費0.8元,A、B、C 3座充電站的服務費收益情況見表2,對應曲線如圖2所示。
充電站投運以來,隨著充電站知名度、居民認可度的提升,充電用戶會增加,服務費呈上升的趨勢,同時由于夏季和冬季電車耗電量大,在兩季呈現小高峰。A、B、C 3座充電站的月平均服務費收益與回報周期見表3。
場地管理成本按照服務費的5%分給小區物業,運維成本大約每臺充電設施每月10元。分析3座小區充電站投資與運營情況,發現以下主要影響因素:
表2 充電站2021年服務費收益情況
圖2 充電站2021年服務費收益情況
表3 充電站運營收益情況
(1)充電站在小區內部的選址,應盡量選取離小區箱變較近的位置,在電纜主材和施工方面將大幅降低投資成本,距離每增加10m,將增加1.7萬元投資,小區里電源點與不同場地動輒相差近百米,充電站A回報周期偏長主要就是由于現場電源點布局的客觀原因,導致投資偏高。
(2)充電設施使用時長,應盡量通過良好的管理,減少油車占位、充滿不走等現象,提高充電設施每天的有效使用時間。充電樁的數量對投資有一定影響,但影響不大,每增加1臺,投資只增加2335元。小區管理情況與充電車輛的數量對收益影響更大,因此充電站C雖然充電樁數量不多,但回報周期更短。
值得補充的是,考慮到未來電動汽車數量的增加,收益還有較大增長空間,投資回報周期會繼續縮短。
綜合式(2),本文提出居民小區經營性電動汽車充電站投資收益模型為
居民小區充電站具有很好的市場前景,在需求方面符合用戶生活習慣,而且夜間谷段較低的充電價格更具有吸引力;在投資方面滿足投資者的預期收益,而且單個站點成本相對較低,資金籌措比較靈活;在政策方面得到國家支持,可實施性較強。優化小區內部選址,激勵物業高效管理和保障設備使用率是提高居民小區充電站投資與運營經濟性的關鍵。
本文編自2022年第6期《電氣技術》,論文標題為“居民小區經營性電動汽車充電站投資建設研究”,作者為劉動、孟晨旭 等。